松雪樓前看合歡山景

 

 

山有多重樣貌, 有的入雲來, 有的邀松共賞, 有的山鳥來棲

各有各的境, 隨緣歡喜, 修行也是 

一聽到修行, 總給人很高深的感覺, 那麼多的戒律, 那麼多的教條

 不可思議層次的追求, 應該不是人能做的吧, 崇拜景仰者有之, 望而卻步者有之

也有人對修行者嗤之以鼻, 傻咪 " 吃菜人 " , 傻咪 " 法師 " , 還不是欺世盜名

當然, 很多人都有 "以偏概全" 的主觀, 無可厚非

因為在他的生命經驗值裡, 這可能是他所未知的部份, 亦或是他成功或者受傷的部份

事實上,

修行只是一個行為過程, 而不是結果,

修行的方式也很多, 因不同的團體和不同的信仰宗旨而有差別

操作的方式和目的不同, 結果就有所不同

一個修行者, 必須經常檢驗自己修行的品質和方向

 

修心還是修型

一般人聽到"修行", 大都賦予正面提升的印象,  並且是 "高道德標準"的要求

好像都與宗教信仰相連結, 好像修行是宗教信仰必備的課程, 想要成聖成佛才要修行

修行真的只為成聖成佛嗎? 要進入宗教領域才叫修行嗎?

遇人就合十念聲"阿彌佗佛"就叫有在修嗎?穿起道袍就叫做有修嗎?

當然, 如果以要求成為神,佛,上帝的標準來看

勢必要有很多的戒律來約束, 並且要有很多教條來 "導正" (何謂導正)人的行為,讓人有所遵循

因為,基本上 神, 佛, 上帝 都不是人, 他們都是因為有非人的思想跟作為, 所以能成為神

自然, 你如果想要修成神佛,  那就必須要接受非人的考驗, 所以接受 "高標準" 是必然的

在 "高標準" 的檢測下, 人難免能力有所不及(如果做得到就不稱為人,而是神了),

於是就出現負面效應, 問題是, 真的依照教條戒律去做,就真的能成就神佛嗎,

答案仍然是 "未定數"

修行如果沒有循序完成, 違背了自然運行的道理了, 能證道嗎?

現在的人修行, 大都著重於戒律的遵守,  執重在儀式的規範與表象的做為, 卻忘記了本心,

 神,佛,上帝之所以成聖成佛的本心, 也就是他們的精神所在

佛菩薩是為了救苦救難, 就是為了渡人離苦得樂而修行悟道

耶穌更為了拯救世人, 傳達上帝旨意而接受各種苦難

主要在於心, 在於為眾生的慈悲胸懷, 而不是為了成神成佛

他們的苦難在於證道讓世人得救贖, 而不是教人拘泥於得道的型式

同在菩提樹下苦修的有千百萬眾, 如何只有釋迦牟尼得證如來

釋迦修得正果後, 又為何仍登大位??  -----   無非為了渡化眾生的方便

這是精神所在, 修行的只是為了求得渡眾能力與智慧的過程

現在人修行, 不知本心為何,  為名? 為利?  為法 ? 沽名釣譽有之? 聚眾斂財有之?

如果徒具型式, 忘卻本心, 則成聖成佛之路途就遠了

試問,

當你拿香拜佛, 拜神, 合掌低頭禱告時, 可曾想到, 佛之所以為佛, 耶穌之所以為耶穌的因由嗎?

還是只想到如何求平安? 求發財? 求神賜福給你呢?

拿香是一種型式, 祈禱是一個型式, 禪坐誦經是一個型式

如果沒有孺慕的心, 沒有敬仰效學的心, 所有的儀式, 所有的作為都只是外在型式

難道關聖帝君是因為求發財, 媽祖為了讓人膜拜才得道的嗎?

如果沒有了心, 則修行不過成了自我包裝的一種型式

 

修行是要修與行合一

修行基本上也只是一種動作行為的代名詞, 並不具備善惡好壞

每個人修行的目的也不同, 有人希聖希賢, 有人想成仙成道,

有人為了自我的圓滿, 有人則期望得到某些特定能力

結果是因人而異的

所以有人越修越高傲, 不可一世, 有人越修越謙卑

有人越修心裡越苦 , 有人則越修越快樂

有人越修束縛越多,  被教條規範動身不得, 有人則越修越輕鬆自然 ,身心自在

如果以人的認知--- 神, 佛, 上帝 , 天堂的存在, 他們是怎樣一個境界呢??

大概就不難理解修行是要達到怎樣一個境界了

你的認知呢?? 是一個充滿束縛限制的境界嗎? 還是自然自在, 隨心所欲不踰矩的狀態呢?

你真正了解上帝創造宇宙的自然之理嗎?? 為什麼天地運轉總是那麼不刻意??

那你的修行有刻意嗎? 合乎自然的道理嗎? 還是你把自己陷在無邊的戒律當中而不知所從

你曾靜下來思考過嗎?? 那你的方向準則在哪裡??

如果不知道修行的本心(了解並確立自己修行目的), 那你將無所適從

宗教只是給修行者一個方向,  自然運行的道理也可給修行者一個指引, 要看你" 悟 "的方向

修行基本上是海闊天空的, 要修到什麼境界自己決定,

重點在於修, 時時修正,  方向不對就修正, 方法不對就修正, 不自在就修正 , 有罣礙就修正

重點在於行, 有修正而不行等同沒修正, 沒有行則不知修正是不是符合目的

過與不及都需要再修正, 再執行

一般人觀念都希望能 "一次到達定位", 希望一次就能成功

所以設定目標, 考試要500分, 一定要讀某大學, 工作不容許錯誤, 業務要一次拜訪就成交

沒達成目標就痛苦, 沒考上醫科就痛苦, 訂單沒拿到就痛苦

為何不能接受重考? 為何不能接受第三志願? 為何不讓自己做第二第三次拜訪?

這些事件不過是讓你學習如何修, 如何行罷了, 智慧就在 " 修行修行" 當中獲得

修行要在生活中就去執行, 智慧要在生活中開啟, 而不是在冀望成仙成佛獲得

當然修行的高標準是鼓勵人努力去達到

但當你想要藉由修行成仙成佛之際, 可曾想過藉由修行將人的角色扮演好

如果做人都做不好,  做自己都不快樂,  如何享受成為神仙的快樂逍遙呢?

宗教修行往往與道德規範相結合, 所以以人制定的高道德標準為準則

(道德跟法律是為了便於上位者管理普羅大眾及避免物種間傷害衝突而制定, 

不必然符合自然規律, 要去了解制定的本意, 讓行為自然合乎道德法律的準則)

導致修行者陷入道德戒律,行為規範的迷思中 , 而失去了心的自在與自由

殊不知, 神的境界也是漸修漸進的, 而宗教修行團體卻冀望要 求人在短時間內進入如此的規範

好像要 求讀國中的人, 馬上要讀會大學甚至研究所的課程一般,

 即使能做到, 也是相當辛苦的,人怎麼會快樂, 

修行人是否能認同須經由累世修行達到神佛境界,能否認知自身處於哪個階段, 而後循序漸修

好比求學, 讀完一年級讀二年級, 讀完小學讀中學, 再讀大學甚至研究所

而某些人資質特殊能跳級就讀, 你能認清自己是否有那資質嗎?

否則修行在一次又一次達不到的標準中逐漸挫折, 最後則以表象行為動作取代內心修為

以修型取代修行, 以誡律儀式取代精神境界的完成

如此則只剩修的型式, 精神則蕩然無存了

修行不合一, 行與型就錯亂了, 也無怪乎有人會對修行者予以不屑的對待了

如果神佛都是自由自在的, 天堂是快樂的境界

那你能把自己往那個方向修嗎?

修到與神佛的頻率相同, 你想不進天堂都難

你做一件事可以持續快樂而沒有後遺症嗎?

通得過死後的審判嗎?

你是道貌岸然呢?還是菩薩心腸呢?

 

簡單的修 快樂的做

 

 

2006/04/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林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