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二)   
吾雖不同其道,亦敬其為人
看icu醫師文對比神尊的精神
其實不管神尊用甚麼方式顯化,在甚麼教派渡化,用甚麼語言或行為模式傳達大道之理,或用甚麼樣的代言方式來傳達,只要是展現神尊的慈悲,只要是確認是神尊精神的顯化,都是我們應該要禮敬跟尊重的,不管是傳統宮廟乩童,不管是靈乩或靈媒,不管用天語,文言或白話,都是在為神尊宣化,不管是人或眾生,只要為神所用所渡,都值得我們禮敬的心對待,這是人要修的,要學習神尊的精神的。
昨天看到icu阿金醫師的文章,他從容地接納了患者家屬要求乩身進入醫院探視患者病情的要求而大受推崇,不管是讓代言人進入祈福或觀病救助,都值得我們尊敬。當然他接受的角度並不是以宗教信仰或對神尊及乩身的信仰認同,而是出自於對家屬心境的理解與尊重,並以科學角度對香灰符水做一個新的認知,這個是觀念的調整,當然我們會很樂意看到這個面向的調整,但是從這裡我們看到的幾個觀點,卻是需要大家認知思考的。
首先對乩身的概念,會讓他訝異的是乩身的著衣跟對她訴說病情理解的眼神,這裡或許可以看到對傳統乩身的印象是:拿令旗、法器、著神衣、跳童、作法事。但是他看到的是與一般人穿著無異的乩身,或許他的認知是「假裝病人家屬」,但事實上,神尊降駕是不需要這些道具的,這是靈乩跟通靈的概念,但文章裡面的卻是降駕的乩身(文中提到乩身所現的氣場),這說明乩身也是不需要這些道具,就像神尊採乩,難道這些素人乩身都穿好服裝,拿著法器在那邊等?不是的,但是傳統就是會要再加上這些服裝道具,只能說是要創造神尊的威儀跟讓人好辨識是哪尊神尊降駕,不然一般人那裡分辨的清楚。
再來,乩身最後以擁抱媽媽跟太太作結束而退駕,這說明神尊的慈悲跟智慧,一般人的概念就是求神尊幫忙希望能夠藥到病除,早日康復。其實神尊是一個高靈的智慧生命體,也能夠預知,所以來只是與病患靈體溝通跟讓家屬接受現況並撫慰家屬。有人說正神不降駕?我只能說存疑,即使是分靈來算不算正神?其實文中乩身所顯現的,正是正神的精神跟處理方式,該放下時放下,而不是一昧的要逆天想顯現神威而加深家屬的失望,逆天顯神威是人的想法。而神尊對病情的理解,其實醫師的述說是多餘的,因為醫生無法理解或知道神尊與靈體的溝通的深層狀態,但是很難得的是他以「會診」的概念處理並予以尊重的態度,這是宋朝理學家程頤入廟拜佛的道理,「吾雖不同其道,亦敬其為人」。其實宮廟跟神尊一直是維護著一般人的精神寄託與成為一般人心理療癒的場所,是人在絕望與無奈中最後撫慰的希望之光。文中醫師並不了解神尊的運作,或是認同乩身,但是能夠換位思考,也是他獲得尊敬的原因。其實本來神尊處理就是會「審時度勢」,而不是一般人認知的求神,拜神來滿足人的慾望,只要「去病延壽」,祂也會尊重眾生靈體,也讓家屬接受事實,做好準備。
再者,醫師一直以來是眾人敬仰的對象,也代表著權威,掌握著患者的病狀好壞與生死的權力,其實多多少少有代表著「神」的意味。醫師群應該是從小就是讀書的菁英,在同學中應該是比較頂尖的人物,到最後是高度相信科學的一群,那要他們去認同玄學甚至認同乩身是比較困難的,人在沒有遇到重大磨難或生死交關的時候,要人謙卑低頭是很難,當然不只是醫生,其他有高成就沒有挫折過的人也會有同樣狀況,所以會很難理解人在無助時拜神拜佛的意義。文中醫師可以放下本位是很難得,但終究是icu的醫師,給病人跟家屬最後的慰藉跟心理療癒,其實與患者病情好轉與否已經無關。但如果換到一般病房,有著醫療責任的束縛,可能祂也無法這樣自在了。還有就是醫病關係的變化,個人權益意識的抬頭,醫師的「神地位」也有點遭受挑戰了,或許也是某些醫師觀念調整的因素。
這邊想要說明的是,禮敬跟尊重的態度是會贏得尊敬的,尤其是對本身不熟悉不認同的區塊,像醫師對神明跟乩身區塊的不瞭解,但仍然尊重家屬及乩身來了以後禮貌對應的態度,這是個人的修養與專業素養,雖然少了醫病責任的牽扯,但是還是值得尊敬的。文中醫師重新解釋一般醫師的禁忌跟建立新的觀點,當然對後來者會有無比啟迪的作用,這是無庸置疑的。再來,乩身給人的印象跟觀念,要讓這些高端知識份子觀念改變其實有很大的困難,靈乩跟通靈或許可以,但是卻也會被代言人的心念所左右,也是需要修行人自我認知調整。那不管代言人以甚麼模式來替神尊傳言,或是在甚麼法門修行,其實互相的禮敬跟尊重是必要的,那除了敬神,天地人間跟眾生的對應,也都必須禮敬與尊重,因為這是神尊的慈悲,也是成神必修的精神。
 

20201024_113847.jpg

arrow
arrow

    莫林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