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言的靈修真意----適性就是自在

 

 

外界對於很多宮廟都加上無極的字號,認為已經過於氾濫,也相對得懷疑主事者對於無極的認知是否真確?神尊是否真的來自無極?一般人總愛把修行可以到達的境界加以區分,每個宗教都有它的地域地界,所以有分三界,有分32天或33天,還有分中天界,或太極界,無極界,有分天堂地獄,但大都是談依修行層次可以到達不同天界,那無極到底是甚麼?爲甚麼人都搶著要神尊到無極界?

其實靈修修行是沒有宗教之分的,他是在儒釋道回天主基督之上,也可以說涵蓋儒釋道回天主基督在內,以及無宗教迷思者都是因為有人就有靈,靈會因其本靈(自性靈)的存在而選擇與自己本性相近且認同的教義而歸依進入宗教信仰的領域,每個人都會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或法門去修,當修的法門或方式與他的本靈(自性靈)相融洽時,就是ㄧ種自在這種法門或這種自在並無所謂對錯問題,只是適情適性,能夠真心投入而有所成就就是好的修行。其實對神佛而言,若以地球做比喻,神佛的心量境界就像是大海,大海是不辭百川的,大海是無所不接納的,所以能夠成其大,只要你能夠到達大海,就是海洋的一份子宗教派別就像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極海一樣,名稱之分別是因地域區隔而命名,實則海洋是連成一氣的,但是人的分別心及自我的執見造成偏於一隅,並以此為界,以自己所知所見去爭強爭勝辯優劣,如此則失去宏觀全局的角度,其實這是現實存在的現象。修行法門派別其實也就像百川河水,有清有濁,有淨有雜物,但都會匯聚大海,這也是存在的現象。爲甚麼修行人能做就是自我抉擇自我本身要走的路,要修的高度?因為當你是長江時,你是沒能力也沒辦法干涉密西西比河,黃河或是印度河水以甚麼的狀態或是怎樣的清濁度入海,要夾帶甚麼雜質,你只能選擇你長江要以甚麼姿態入海,你沒辦法像錢塘江巨浪翻滾,也沒辦法像多瑙河那樣優雅,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好好入海。

所以在自己所歸依的領域適情適性就是自在,當你不適情不適性時,你的本靈就會帶你抽離,或是由旁支離去或是蒸發而到另一條河流,所以修行是修一個自在,不管是科儀法會,不管是練術練氣練丹或是唱誦經典,只要符合本靈特質,自心愉悅,就是好的場所好的方式,就是自在,即使是當下的感覺而已,修本來就是ㄧ直嘗試,一個機會一個機會去接受理解,直到找到適情適性的方式與場所,所以在一個地方修,一段時間後會有自己體會,不進步了,不愉快了,或是某個事件發生了,本靈也會再度引導你再尋找再嘗試,當然也包括提升,而不是一定定著於一處當然適性自在就在一處最是單純,就像佛道家或是天主基督的出家眾一樣,簡單單純修行很好,但是有些水就是會隨著洋流流向各大洲各大洋,這也是存在的現象,只要是大自然允許存在的現象就是正常,就像河水氾濫是正常,就像鯀要治水也是正常,用錯方法做不好也是正常,就像禹用疏導的方式治水能成功,也是正常,關鍵在於是否合乎自然之理,自然之道。所以修行方式是否順天,是否逆天?決定你成佛或成魔?這是修行個人的選擇,選擇了要維持這個方向就是要靠修,那是否走偏執了?道德是基本檢視,良知良能是細步檢查,自然之道是最高準則,不合道勢必失衡,失衡則不免毀壞。

老子說:道生於」,這是道家的基本準則,就像是憲法一樣,一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爻,乾坤屯蒙需訟師----等等,這是人世自然現象的檢視與說明,就像民刑法及各種法規;「一」就是憲法就是神性佛性,兩儀四象八卦64爻,就是人世間的遊戲規則及現象,也就是戒律教條。釋迦佛說人皆有佛性,不要分別心,無分別心就是ㄧ個「ㄧ」,(只是世間弟子太執著,無法不分別,)而無極也就是ㄧ個「ㄧ」。「一」的概念就是整體,地球是ㄧ個整體,每個太陽系就是個別成為ㄧ個整體,宇宙更是ㄧ個整體,就是ㄧ個「一」的概念,沒有分別。這是靈修必定要培養的識見與概念。

就像各個宗教及無宗教信仰者是各大洋,太平洋也好,大西洋也好,南海也好,以太平洋來看,太平洋是個,以南海來看也是個完整的南海,但以地球來看,只有一種稱呼叫」,叫「海洋」,其他各大洋是歸屬於這個地球海洋的「一」裡面,各大洋是相通為ㄧ的,所以這個地球海洋是個無極,相對應於各大洋的太極。無極則是各神佛天主所居的統稱,人是居於地球內,也是無極內的一個所在。這是集合涵蓋的概念。

以宇宙不管幾度恐空間來講就是ㄧ個超大的一個「一」,不是人所能理解看透的境界,他是ㄧ個存在,涵蓋有界限的所有空間,不管幾天?有天就會有天外有天,天內也有天的狀況;不管甚麼界,就是會有界內跟界外,而無極則是所有空間的總和,人所生存的世界就在無極內,沒有邊境。dce2a290b723874ed47b6aa08ec560b1

而對於各宗教的教義便如海洋內地形生物,是有形體可見的,其實文字教義儀式,都是爲了方便傳法,爲了方便修行而立的,有形的物質,有形的模式儀軌,不管是經典科儀教條戒律,都是爲了讓人易於辨識自己的存在,爲了傳法修行方便而設,真的領悟是無法透過語言文字的講解而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佛是領悟而來,而不是聽經習法而來,教義付諸文字便是有界,是方便於信眾的修行,當法修到一定的高度便無文可文。所以借重戒律法會科儀,是各個法門因應教化所需,而禪宗不立文字,則擺脫既有有形法修行的範疇;真正靈修也是擺脫有形法的侷限,無極是無所見也不得見,要靈修者回到從自然之道中體悟。所以修行,有形法修行者有有形法修行人的需求跟領悟,有有形法修行者的自在;靈修者以靈為主,所以以修無形法能自在。有形無形各有各的自在,適情適性就是好的所在好的修行。只要適合自己靈性便是自在,就如居住在地球上不是每個人都是同樣的個性與同樣的環境一樣。而這環境也可以由自己選擇的。

陶淵明的飲酒(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歸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修行是ㄧ個體悟的心境,傳法最重要是要心領神會,如置身於天地之間,此中真意,融於大自然,則無言可言。10508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林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