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盥耳山棲 ""


青山不墨千秋畫         流水無弦萬古琴


玄關對聯, 篆刻同學聯展, 購好友" "阿達仔 "    陶刻    對聯




 


地廣不足以據蒼松, 以羅漢松代主迎客


取古 " 迎客松 " 之意  ,  前方石磨流水以唱合




 


南向正面, 以竹取材, 搭前簷, 供"  日本紫藤 ""婉蜒盤據,


左側入口, 搭竹雙斜, 植""珠簾藤""(錦屏藤)以為屏障, 如垂簾水幕 


 


從來也不會想當個文人


但對文字確又是有那種敏感


讀中文系的男生很少,只想讀中文系的男生更少


同學中很多都是不小心分發進來


而我卻只填文(中文)史(歷史)哲(哲學)另加兩個新聞系


 


故鄉在彰化二林鄉下


那個時候很保守,加上 "孤子長孫",很小時後就知道自我約束行為


但又和原本自己個性相去甚遠


於是就在放浪不羈與理性面對的衝突矛盾中長大


一種很文人又很番霸(長孫的關係吧)的結合


 


隨父母遷居台中是小學2年級的時候


生活算清苦,卻沒很深(苦)的感覺


學業算不錯,但在一起的同學卻很多要帶扁鑽的(那個年代)


他們要打架會帶我去, 感情談判也要我在場


但我知道我不能逾矩, 他們也不會要我下場


大概要我去壯聲勢或收拾殘局的吧 


(算好班裡面的壞班, 當兩年班長)


那時候很少在家裡, 假日都在外面 " 賴賴蛇 "


第三年, 課業掉了許多, 但國文是我強項, 從沒低過97, 不用怎麼讀, 都是背的


我喜歡古文的言簡意賅, 我喜歡文人的情懷, 放逐再放逐的感覺


上高中第一年, 記一支大過


高中讀兩年, 跟國文老師住一年半, 在育幼院


(老師是育幼院教保主任--以前叫慈光育幼院,現在搬地方)


那時給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 " 亦正 " 不知道的人想說很正派


孰不知 ' "  亦正 " 想當然耳就 " 亦邪 "了嘛 , 就亦正亦邪阿


那時候對自己的矛盾已經稍有了解了


高二讀完就休學了


之後 工作一年,補習一年, 


用 "同等學力"  考大學, 那年乙組錄取率18%,


上中文系, 沒上新聞系, 也算得其所哉


高中就開始接觸佛學(國文老師是李炳楠居士["佛教蓮社創辦人吧"]嫡傳學生)


那時候會想"出家", 也跟家裡人提過, 父母在, 俗緣未了


大學社團只參加佛學社, 其他時間用來打工


應該很有善根才對    ?         喔  誰 知阿??


快畢業時 , 導師要我報研究所


我想想也沒打算作育英才(因為英才通常早逝)


再加上英文超級爛(大一英文三修, 中文研究所考英文應該是考個型式的吧),就作罷


畢業後到高雄鳳山衛武營當兵, 後來到大樹鄉九曲堂帶新兵


退伍後回台中


才漸漸有要安定下來的感覺


工作以後想起, 又跑去學書法篆刻


那時才真正感覺到自己應該適合像個文人


不適合當子貢, 范蠡之類的人物


好像人生的選擇一直在遊動


其實從小在台中的家就住不適應


國中常在外面, 高中住育幼院, 大學往新莊, 當兵到高雄


只要在外地就感覺很順


在家就感覺好不起來


自己給的壓力吧(孤子長孫的自我壓力)


當初原來就想換住的地方


後來因故作罷


 


95年8月陰錯陽差, 有些恩怨情仇


就搬到田中來


雖沒有"漁樵耕讀" 的雅士情懷, 也沒有"悠然見南山"的悠閒心境


總也稍解心中的渴望


既來之則安之


 


安身於南八卦山腳下


自己動手整理, 很想弄像" 杜甫草堂" "淵明故居"的感覺


沒那能力


聊以自娛   可矣


也就是----意思好就到了


喔--不對, 是意思到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林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