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這樣認知

"要”的基礎源自於”給”

修行第一要務要承認自己的"要", 但也要認清"給"的必要⋯⋯
要是動力的來源, 因為”要”達到要的目的, 就必須去執行某些動作
去執行, 去推動就是”付出” “付出”就是”給”的意涵
不管有形的物質付出, 或是無形的力量關注, 都是給

一般人都認為, 出家人或進修道院的修士修女,
他們就是放下 / 捨棄, 就是奉獻, 哪有要
其實不然, 他們可能放下俗世所有的物質/感情/事業
但是本質呢??
釋迦牟尼是不要王位 / 妻兒 / 子民嗎??
他是因為覺得人被 “ 生老病死 “ 所苦
所以” 要 “去了悟生老病死的道理, 要解脫生老病死的苦
一般出家人或是感情所苦, 或是金錢所苦, 或是被佛道吸引
基本上他們的放下, 是要尋求解脫痛苦的道理
或就主以或佛陀的所攝得安心的所在
因為他們有自認為更高境界的追求,
所以放下俗世而就基督天主或佛道,
他們的根本是有其他目的, 所以是" 要" 另一個精神層次的成就

因此, 他們必須 “付出” 他們的時間/精力, 專注在這個追求上
" 給" 可能是有形的精神物質, 也有不可計量的無形能量,
像行動力/魅力/時間/關懷/智慧---- 等等
當你想"要"得到某種目的時, 你勢必要給予”相對等”的能量或物質
要追女朋友, 為什麼她要讓你追, 你的禮物攻勢, 你的幽默,
你耐心等候及接送的能力, 你的體貼的能力, ----等等
當她評估你付出足夠了, 她就接受你當男朋友
但好像她只是在接受, 在要, 沒有在給,
是沒有給嗎? 有阿, 她適時”給”你撒撒嬌, 幫你梳梳毛,
給你回眸一笑, 給你一個吻, 不然你哪有動力繼續追, 早放棄了
但是你付出你不會評估嗎? 好, 你笑的不夠燦爛, 少梳了幾根毛,
撒嬌時間不夠滿足, 給你記住------做甚麼? 追到手了再算帳

想想, " 要" 與 “給” 它必須是達到一個平衡,
這個平衡不是”度量衡”能處理,而是”心”,
心是隨時變動的, 所以這個平衡也是”變動”的, 要與給隨時空不同而有不同需求, 所以相對兩方必須保持一個””動態平衡””

為什麼男女朋友變夫妻後, 關係會變緊張, 因為兩人的”要與給”
產生變動了, 但自己變了沒體會對方的變, 又沒互相說明,
雙方的認知停滯, 因此就失衡了, 失衡問題就慢慢出現

所以不會只有給沒有要狀況, 志工不要時間金錢,
但要"志工”善心的名
慈X 要藍色制服, 就要付出金錢, 目的就是”慈X人”這個名
所有精神物質能量都是一個”交換”系統, 要與給就是在做交換
維持動態平衡才能運作下去, 不管個人或公司團體

 

DSCN93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林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